LOGO2

博物馆馆长陪你过年,这款紫砂壶为何被明代达官贵人争相追捧?

来源:川观新闻 作者:吴晓铃 薛维睿 浏览次数: 917

发布时间: 2021-02-22T15:08:24Z

飞鸿紫砂平台,‘牛’在四川过新年

大年初一起,四川在线推出“‘牛’在四川过新年·博物馆馆长陪你过年”系列报道。四川博物院副院长谢志成、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蓉、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王方、成都博物馆总策展人黄晓枫、绵阳市博物馆副馆长都云昆为观众送上新年祝福,推荐馆内“镇馆之宝”,介绍春节期间的重磅大展,让观众在假日能够“云”游博物馆,走进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故事。

绵阳市博物馆副馆长都云昆讲道,1986年的11月,绵阳市公安局修宿舍开挖地基时,意外发现一处窖藏。在深一米、直径两米的土坑中,两个1.2米长、0.6米高的木箱里,竟然装了351件明代青花瓷器。

不过最令考古人员兴奋的是,箱子里还发现了一把保存完好的紫砂壶。它看上去小巧玲珑、朴实无华,壶身的落款却显示其身份大有来头——这把壶竟然出自明代最声名卓著的制壶大师、明代宜兴紫砂壶的标志性人物时大彬之手。

飞鸿紫砂平台,名家紫砂壶

最近几年,近现代的名家紫砂壶频频拍出千万元的天价,这把明代万历年间的名家名壶,其价值不可估量。

一把壶上至朝野下至文人竞相追捧

在绵阳市博物馆历史厅,时大彬款紫砂壶与同时出土的数十件青花瓷摆在一起,其端庄质朴的风格以及只有10厘米高的精巧体积,看上去并不太引人注目。不过,在此次窖藏出土的文物中,这把紫砂壶却被评为国家二级文物。都云昆解释,“它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出自时大彬之手。”

时大彬何许人也?一个留名青史的宜兴紫砂壶大师,在万历年间名噪一时。

都云昆说,紫砂壶的兴起,最早就是在明代中早期。在此以前,宋代的点茶使用茶饼冲泡。明朝初年,朱元璋认为把茶叶压成砖饼状的制茶方法费工费时,下令“废团改散”,鼓励民间饮用散茶。从煮茶到泡茶,更小的冲泡工具应运而生。时大彬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脱颖而出。

飞鸿紫砂平台,时大彬像


在时大彬所处的时代,紫砂茶壶出现不过短短几十年,还属于新兴事物。他的父亲也是做壶的能工巧匠,时大彬因此继承父业。不过,他做壶的手艺虽然学自其父,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为与紫砂壶的正始大家——供春相提并论的人物。

都云昆说,时大彬制壶,能博采众家之长,同时还有创新,因此在众多陶匠中卓然超群。他做的壶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在紫砂中掺杂粗颗粒。让茶壶在温润之外更显朴实无华。但这种材质在烧制时对火候的把握就相当严格。若是温度不够,泡茶时就会出现很重的土腥味。温度过高,则容易开裂。时大彬追求完美,对作品把控极严,稍有瑕疵即刻销毁。因此,时大彬壶的成品率很低,也因此身价倍增。

飞鸿紫砂平台,大彬六方壶


大彬六方壶 故宫博物院藏

历代文献对时大彬多有记载。如明末著名散文家张岱就说:“宜兴罐以龚春为上,时大彬次之……然一砂罐一锡注,直跻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愧色,则是其品地也。”为了拥有一件时大彬壶,江南的官僚豪绅、文人士大夫对大彬壶的渴求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除了重金求购外还不惜动用官府的力量。时大彬壶甚至还作为进贡之物献到宫廷。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一件雕漆四方执壶,为宫廷御用茶具,就出自时大彬之手。

躲避战乱 壶主将收藏埋于地下

有意思的是,时大彬壶太贵太少,完全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到了晚明时期,仿制时大彬壶蔚然成风。那远在绵阳的这把壶,会不会也是仿造的赝品呢?

对此,文物鉴定专家们给出了一致答案:系时大彬真品。

都云昆说,时大彬对自己的壶异常自信,因此成品都会在壶底刻款。绵阳出土的这把壶,同样落有时大彬的款,不过款题在了壶身的正面。另外还附有几行“茶附,石鼎屯文火,云箴品惠泉,大彬仿古”等文字。

飞鸿紫砂平台,紫砂壶壶身

专家们认为,在壶身题款,说明时大彬对这件作品相当满意,间接证明这件壶的完美。另外,此壶恰好也是掺杂了紫砂颗粒,细观器表粗砂均匀地熔结于胎体之中,独具大彬紫砂壶粗砂胎之特征。即使运用这种高难度的材料,壶盖和壶身依然严丝合缝,浑然一体。

专家认为,若是仿品,手艺不会如此登峰造极。不仅如此,这把壶出土自明代窖藏,从断代来说,属于明中晚期,断代也和时大彬所处年代一致。1992年,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到绵阳市博物馆鉴定,将茶壶定为了国家二级文物。

在时大彬壶一壶难求的万历年间,远在绵阳之地、能够收藏一把大彬壶的人,又是谁呢?

考古人员在清理窖藏时发现,300多件青花瓷和白瓷碗杯套件的底部,有的錾刻了“张进”和“王”的字样,推测可能是器物的主人。考古人员还发现,这批窖藏文物中很多碗、碟、盘都有使用痕迹,因此并非货物,可能是达官贵人家中经常使用的餐茶用具。这件大彬壶,当属主人以茶会友或作文物赏玩之用。同时出土的青花碗,也是当时常见的饱茶器具。

然而,如此千金难得的大彬壶,为何终被掩埋地下?

专家认为可能与明末战争有关。史料记载,明末清初,绵阳战事频仍。官军与张献忠等的农民起义军先后在绵阳城有至少四次军事对搞。崇祯十三年,张献忠纵掠绵竹、德阳、绵州(今绵阳)等地,而驻守绵州的明军则坚壁清野。这个窖藏,可能就是其主人为避战乱不得已埋下。岂料主人从此远走他乡,再也未曾回去。曾经的爱物,直到数百年以后才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