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郭京宁 浏览次数: 1142
发布时间: 2021-03-25T13:26:29Z
前不久,《琉璃河遗址保护规划(2020年-2035年)》正式发布,按照规划,这里将建设考古遗址公园。1975年,房山琉璃河遗址出土了一批西周文物,其中有一件精美的青铜器“伯矩鬲”,因其全身上下都装饰了牛头纹饰,又得昵称“牛头鬲”,这批文物正是北京城诞生的见证。如今,三千岁的伯矩鬲是首都博物馆镇馆之宝。
牛气十足 满身装饰7个牛头
伯矩鬲通高33.5厘米、口径34厘米、重15斤。它形制宏壮,纹饰制作精细,呈现特殊的高浮雕风格,在艺术设计和铸造工艺上都有独到之处,是西周早期青铜器中的珍品。
伯矩鬲全称“牛头纹带盖伯矩鬲”,1975年它被发掘于琉璃河遗址251号墓中。这座墓葬的上部当时已被破坏,仅挖了30厘米厚的表土层就露出了墓口。在这座中型贵族墓中,伯矩鬲和其它主要随葬的陶器、铜器一起被放置在北面二层台上。
鬲的足、身、盖、钮皆用牛头作纹饰,器钮用两个立体雕刻的小牛头做成,器盖则用两个高浮雕的牛头装饰,两个奇异的大牛角翘出器耳的上方,极尽夸张,类似水牛角,角根横向,使器盖的中部自然下陷,整个器盖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鬲的口部较大,颈部饰6条短扉棱,扉棱间饰以夔纹(一种龙纹)。三个袋足上各雕一个完整牛头,牛吻部内收而额头前倾,作斗牛状。两个粗壮的角向斜上方翘起,与相邻的牛角两两相对,两只如铜铃般的巨目以及浑圆的瞳孔,给整件器物增添了威严的气氛。全器有7个牛头装饰,显得牛气十足。
自带说明 伯矩铸鬲因而得名
在商周的青铜器中,牛头纹饰较为普遍,但有这么多花样的牛头,还是很少见的。即使是现在,仿制起来也非常困难。
人们对牛头纹的喜爱,除了因为牛在畜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人们肉食、耕作、交通的主要来源和工具之外,更重要的是,牛在占卜和祭祀中十分重要,这与人们认为牛有特殊的神力有关。牛牲在祭祀天地、山川、祖先和鬼神中不可缺少,即所谓的“太牢”。
鬲在古代一般是煮粥或煮肉的锅。这件牛头鬲是做什么用的呢?它出土时“内附”一张“说明书”——鬲的盖内及器身颈内壁各铸有相同的阴文铭文:“才(在)戊辰,匮(燕)侯赐伯矩贝,用作父戊尊彝。”盖内4行15字、颈内壁5行15字,属于器盖对铭的形式。意思是:在某年某月戊辰这天,燕侯赏赐给了贵族伯矩一笔贝币,伯矩用它铸造了这件青铜鬲,以此表示对其父亲的纪念。根据这一铭文,这件鬲被命名为“伯矩鬲”。
“伯”表示排行,“矩”是私名。伯矩的父亲名作“戊”,这是一个商代人名,表明伯矩家族的先人应是商人。周灭商后,对旧遗势力采取怀柔安抚政策,利用这些商人贵族的势力来加强对燕国的统治。
铭文布局不规整,竖成列而横不成排,字形大小不均匀,书写气势较为豪放,笔画较浑厚凝重,有的笔画中间粗肥,首尾出锋,笔捺有明显的波磔。
“燕国达人”伯矩鬲
实物见证 燕国封地琉璃河
琉璃河遗址自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发现以来,受到考古学界的高度关注。经过多年的发掘与研究,学者们终于认定它是武王灭商之后,封召公奭于北燕的燕国所在地,这也是北京建城之始,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伯矩鬲正是西周燕国留下来的遗物,是西周燕国青铜器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北京城诞生的见证。
西周初年,周王在今天的北京地区先后分封了蓟与燕。蓟,具体位置还有待确定,多数学者认为它在现在的广安门一带。燕,就在现在的房山琉璃河地区。考古工作者经过几十年的考古发掘,不仅发现了燕都城址,还发掘了将近三百座燕国墓葬,出土的一批带有燕侯铭文的青铜器,确定了这里就是西周时期燕国的都城所在。
据《史记》记载,周武王伐纣后,封文王庶子召公奭于燕,为第一代燕侯,成为西周北方重要的诸侯之一。小小青铜器,证实了西周初年燕国的封地位于琉璃河的大历史。
伯矩制作的青铜器,除了这件鬲外,还有鼎、簋、盘等,目前已知有十余件。除琉璃河外,在辽宁喀左也有发现,而伯矩鬲是这其中铭文最长的。留下这么多青铜重器,伯矩身份之重要不难想象,在燕国的地位应是极为显赫。从伯矩制作的另一件青铜器“伯矩鼎”的铭文推断,伯矩掌管迎接周王使者事务,算是长袖善舞的外交家。
伯矩鬲的奇特造型令人啧啧称奇,今天人们以它的元素为基础,开发设计出许多文创产品,如首饰盒、钥匙圈、手机链、项链、手链等,甚至还有雪糕!根据伯矩鬲设计的卡通人物“燕国达人”将牛角和牛耳转化为角色的形象属性,出现在冰箱贴、充电宝、手机壳、帆布袋上,古老的牛头鬲青春洋溢、稚萌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