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李乾清 浏览次数: 1197
发布时间: 2021-06-23T11:15:23Z
▲分别于2016年12月27日(左)和2017年1月4日(右)拍摄的修复前后的挽词原作。 新华社发
柯棣华大夫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印度友人,他原名德瓦卡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1938年放弃了在孟买的中产阶级生活,随印度援华医疗队奔赴中国抗日战场。他于1939年1月到达延安,先后在延安和华北抗日根据地服务,并于194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柯棣华心系伤病员,用精湛的医术挽救了许多战士的生命,自己却因积劳成疾于1942年12月不幸逝世,年仅32岁。当时,毛泽东主席专门为柯棣华书写了挽联。
作为一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柯棣华大夫已化身友谊的桥梁,紧紧连接着中印两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让我们重温毛泽东主席悼念柯棣华挽联这件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以此缅怀柯棣华,铭记这位曾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为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鞠躬尽瘁的国际友人。
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书写的挽联被送往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索拉普尔市柯棣华家中。挽联宽82厘米、高172厘米,字体俊美飘逸、大气磅礴,全文为:“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延安华北工作五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病逝,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据说海外收藏的毛主席真迹寥寥无几,这幅挽联无疑是一份难得的书法珍品,同时也是中印两国人民历史交往和深厚友谊的宝贵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
后来,这幅挽联一直保存在印度索拉普尔市的柯棣华故居博物馆(柯棣华的故居经过重新加固和翻修,于2012年变成柯棣华故居纪念馆)。索拉普尔市气候高温、高湿,不适宜书画保存,挽联后来出现了折痕、污渍、残缺等问题。为此,2016年12月,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协调中国国家文物局,组派赵莉和诸品芳两位文物修复专家,对这幅珍贵的挽联进行了修复。
据赵莉介绍,对挽联的修复遵循“最小干预、修旧如旧”原则,根据中国传统纸张修复要求和文物保护原则,解决其现存的各种问题,减缓其老化的速度,真实保留文物本身的历史信息和价值。修复步骤大致包括除尘、清洗、脱酸、揭画心、托画心、修补、隐补、贴折条、上胶矾等多项专业操作。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历经20多天的紧张修复,最终使这件两平方米画幅的毛主席真迹在柯棣华故居博物馆重现光彩。中方修复专家还向印方介绍了有利于文物保存的环境和条件,使修复后的挽联能够得到长期妥善保存。
对这幅挽联的修复不是一次普通的文物修复工作,背后是中国政府对中印关系的重视和对柯棣华国际主义精神的缅怀。70多年前,中印在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斗争中相互同情、相互支持,结下深厚的友谊。如今,在新冠肺炎疫情这场人类面临的重大考验前,中印仍是“风月同天”。过去一年多来,虽然中印两国之间遇到了一些挑战和问题,但疫情发生后两国抗疫合作从未中断,相关医疗机构交流诊疗经验,企业和友好组织相互捐赠医疗物资,中印民间机构和人士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两国之间的友好情谊。